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1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2刚开始翻开目录看到都是讲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景点。自己也是爱旅游的人,所以抱着好奇的态度看完了整本书。
读完整本书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刚开始的寺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勾起了多少青春回忆,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好像就应该落泪才能对得起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叔同写的,人称弘一法师。
其二是在写苏东坡文字狱的时候,也就是乌台诗案。看完整个案件的过程,对苏东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许我们现在的人只记得苏东坡的诗,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记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早前意气风发的诗词风格到晚年诗词的粗犷,心酸,无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莫须有的案件,削平了一个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烟直的地方,还会有人记得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吗?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人性的邪恶,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当代社会都存在的弊端。社会上总有些人嫉妒那些才华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捏造些罪名强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总喜欢跟风,认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随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舆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迫使当权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这个社会风气该是如何的令人悲伤。慎思,慎行,慎言,六个大字,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整本书都在讲景点,也在讲文化,文化附着在这些建筑,这些风景里。文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但是毁灭往往在一瞬。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3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问什么是文化?我百度一下文化,各种各样的解释在网上流传,各种关于文化的词条相继排列。编辑词条的不是一个人,这导致了问题:各家观点杂糅组成一个定义,各种各样的定义解释着同一个名词,这些都是网上词条共有的问题。对于文化的解释,我更倾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无论是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艺科学在内的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层次,都是历史积累沉淀的结果。
既然是苦旅,旅途当然不能是欢乐的。文化的传承远比文化形成要艰难。比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在传承过程中遭到毁灭,唯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千年而不绝。即便如此,中华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事物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这最好的例证是莫高窟了。当王圆箓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的时,当外国“学者”一次次运走用低价购得的古籍时,当中国官吏一次次以资金不足拒绝保护石窟时,我想莫高窟肯定在西北凛冽的风中哭泣。落日染红了天,血色一般的晚霞犹如中国文化伤口正滴着血呢……
相对于文化遭到破坏感受到的这种痛苦,在旅途中所受到的舟车劳顿之苦更像是一种历练,一种在文化面前的虔诚仪式,余秋雨拜访过众多名山大川,不止一次谈到路途之苦,同时也引述了其他古人的路途之苦。相对于古人来说,现代人受的苦要少得多了,缆车汽车和沿途的旅馆酒店为游人打点好了吃住行的一切,而古人则是自备干粮,露宿山野,历经劳顿之苦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山川景色。正是有了这样的旅行,山川变得不再是山川,而是在一次次迎接游客中不断沉淀下来文化。名山本只是山,有了文化积淀名气在大了起来。
《文化苦旅》尽管写出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也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它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会觉得那是文化,你会觉得那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4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2、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掏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3、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4、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摘录自第七章《都江堰》
1、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 ……此处隐藏6327个字……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西方冒险家们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就这样被不等价地交换掉,进而逐渐流失!“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②或许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不免有些浮夸,然而他的感慨正吐露了他面对这段不能挽回的历史的悔恨与痛心!他感叹,即使能也将拦住马车或许也难以保存,与其这样不如存放于英国博物馆之中!这是多么悲哀又却是那段血淋淋的屈辱史的写照啊!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是谨记,谨记历史的痛;是担当,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我好恨!”这是《道士塔》给我最大的触动。我原本以为《文化苦旅》全是这样沉重的笔调。忽然之间,《江南小镇》映入我眼帘。这篇散文应该算是全书中篇幅较长的了。由于此前同闺蜜游过杭州,看过乌镇,而如今自己留在南京,我对江南或许是不一样的吧。“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看到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乌镇回忆起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民宿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待。
只可惜,我们恰好选在最热的时候来到了乌镇,但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进入西栅,已是傍晚,伴着夕阳,乌镇显得格外宁静安逸。走在“雨巷”中的青石板上,就想去寻几把油纸伞,呵呵,几个伙伴就这样漫步在乌镇的各条小巷中,拍拍照,买买小礼物,尝尝江南小吃……乌镇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江南。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它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不禁让人去探寻,让人向往。
我想《文化苦旅》苦的不是这场旅行,而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可惜,还没能好好品味这本书,往后有时间,定会再捧起《文化苦旅》徜徉在文化中!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13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到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写作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写作《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知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导语了这本散写作。《文化苦旅》这本散写作中在我导语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风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绘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到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流浪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这些类似的篇目中我不仅导语到了青山秀水的壮丽,更读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情怀。此时才了解了文化的传承对古迹的首要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14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5篇15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