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02 11:04:32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粒种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1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它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四个“挺—挺”,自然地把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点出来了。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大概内容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再读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到有四处写种子“把身子挺一挺”。

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之后,再次要求学生去学习课文,就表现出一种主动性了。根据儿童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抓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范读课文时故意把文章中的 “挺一挺”词语读的响亮一些,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四处“挺一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就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对课文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的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到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发芽后的喜悦。

四、适时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堂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把自己看到的有顺序的说出来。在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我让学生练习用“因为( ),所以种子把身子挺一挺”的句式说话。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种子眼前光明的世界里有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2

通过前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实践对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理念,特点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以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观、人才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初步理解也有了新的升华,但在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需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探索和研究得到答案。

《一粒种子》一课是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勇敢地冲破土层,跃出地面,欢快地迎接一个通体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合适的温度、土壤、水、空气,而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小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尊重、交流、互动便显得极为重要。

课后总结,孩子也是种子,学好顽强向阳的种子精神,使学生想象成长的童话世界。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3

第8课《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不能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四个“挺一挺”,以及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和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一课,课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我把板书精心设计了一下,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样子,表现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学生也归纳出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在学习“热闹”一词时,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排比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学理解,掌握“热闹”。

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一起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现在是怎样一种景象。

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教室里可热闹了,有些同学学春风唱歌,有些同学学泉水唱歌,有些同学学着小鸟唱歌。”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4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明白“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在掌握了文中的生字新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学生马上找到了词语“挺一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之后,让学生找到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

①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他有点渴了,喝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这四句话中找出疑点,展开讨论: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出示句子:

①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种子醒过来,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春雨滋润着大地,种子喝了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蚯蚓帮种子松土,种子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从而得出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说明科普知识的童话故事,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一粒种子经过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冲破土层跃出地面看到光明的世界。本课我在教学时,紧扣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找关键句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达到让学生知道种子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条件。以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动作来引导学生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又引导学生 ……此处隐藏9608个字……前让学生去做种子发芽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践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一粒种子发芽动作(无声)

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导入课题:一粒种子

[用课件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画面,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

二、 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之前给自己说说应该做到什么?[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2、 抽读课文,纠正读音,随课文媒体出示“生字宝宝”认读。

3、 认读“生字宝宝”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方法

4、 全班交流识记生字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你会带领大家学习哪个生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记、写,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最后再转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不仅避免了每一个字的同一种记法,还可以迸发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 再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四、 读读演演,感悟内化

师:现在我们还要当一回配音演员,给无声动画配音。要做一名好的配音演员,可不容易,先要反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你愿意读哪一部分?(屏幕出示4块内容,根据学习需要分成3块1-2节、3-7节、8-9节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选择可任意调换。)学生一个个兴奋地拍起手来,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把握儿童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不以老师的喜好确定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

1、 指名读1、2两节,师生共同评议――自由练读――齐读。

2、 多媒体出示3-7节(蚯蚓和种子的对话)。

师:要读好这段对话可不容易,我们先来过这一关。出示:

①括号里该填 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填?

A、 种子()地问蚯蚓:“外面是什么声音?”B、 蚯蚓()地说:“那是春风。春风招呼我们到外面去。”C、 种子()地问:“外面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指导学生个性化的填写,不求统一答案,允许阅读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A句:生:种子奇怪地问

师: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他从来没听过,深得很奇怪。

生:种子好奇地问

生:种子小声地问

师: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他不知道是什么,觉得不好意思,他怕蚯蚓笑他。

生:种子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没见识了

师:你说得真棒,老师为你鼓掌……

B句:生:蚯蚓是高兴地说。因为他知道外面很好玩,想到自己又要有得玩了,所以很高兴

生:蚯蚓是自豪地说。因为种子不知道那是什么声音,而他却知道。……

[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此步正是课程标准 “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②根据你的理解试着读读看――评议――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③师小结:是呀,同一段对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读起来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觉。只要能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都是可以的。

3、 媒体出示:8-9节课文和文中第三幅插图。

①指名读这两段。

②看图,想像,重点感受“热闹”。

春风怎样只听唱歌的?(大家轻声呼一呼)

泉水怎样唱歌的?(试着唱一唱)

小鸟怎样唱歌的?(叫一叫)

小朋友会唱什么歌?(唱一唱,感受春光的美)

③表演“合唱”,理解“热闹”。

④外面既然这么热闹,泥土里的种子可等不住了,自己试读――抽小组读――齐读。

⑤再看图。种子又抒身子挺一挺,它终于钻出了地面。它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光明世界?看图说说。

⑥指名读最后一段――评议――齐读。

[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在观察、想象、说话、表演的基础上理解“热闹”,同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并在情景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

五、 演读课文,享受美文

多媒体放无声动画,要求二人一组分工合作,给无声动画配音(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1、 二人一组自由练习。

2、 抽学生来配音演读――师生评议。(学生一个个涨红了小脸,兴奋不已。)

3、 全班表演读读课文。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种子、蚯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演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文中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六、 给画添话,创造想像

1、 种子从睡在泥土里到发芽,肯定有不少心里话吧!请你在每幅图下写几句。

2、 交流欣赏。

[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像以写促思,让孩子的个性在写写和说说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践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课堂氛围民主轻松,学生滨兴味盎然,思维活跃,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分析如下:

1、 营造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乐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大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让学生填写种子和蚯蚓对话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填,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标准 “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2、 唤发情感,提供充足的空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如在对于热闹一词的理解时,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说话、表演的基础上理解“热闹”,同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并在情景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并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种子、蚯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演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文中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享受着自己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