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然后以“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长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为衔接点引入宋庆龄,再以观看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了解宋庆龄。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遗憾的是,我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当然,无论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宋庆龄故居樟 ……此处隐藏12150个字……晰也由此形成定格。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一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感知宋庆龄;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四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五是借助外国人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座伟人的丰碑。
或许,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
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在备课时就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会怎么说,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该怎样评价、引导。这样的盘算在头脑中该是反反复复。否则,课堂上教师会手足无措。例如在学习樟树的外形特点时,我让学生找一个词语概括。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相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虽然我也定下心来耐心引导,但在引导时言语的表达上或是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上都显得生硬,有力不从心之感。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会是成功的课堂。
二、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4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课上,我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如“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大量的说话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生机勃勃的魅力。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持久,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但中间的环节设置地啰嗦,枝干太多,导致课复杂,条理不清晰。我大可以大刀阔斧地一个总问题“哪些句子描写了樟树的香气持久?”从而引领第5自然段的学习,这样思路更清晰。
这一堂好课准备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自己独立备课,独立思考,深思课文的重难点的把握,学会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文,也能够强调课堂语言点的训练。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
1、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成,只会呆板地照教案宣讲。前段日子听了杨校的《菊》,觉得真是灵动极了,而自己的课堂始终只会中规中矩的,没有一丝变化。学生回答问题时,立刻抓住时机看教案;学生朗读时,也在看教案;学生欣赏图片时,仍在看教案??始终没有一刻在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感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只在关注下面的预设是什么?这样的课堂离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相差甚远,这也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啊。多锻炼、多学习也许才能改掉这个以自己为主的毛病。
2、教学设计啰嗦,不能大刀阔斧。这是我的“老毛病”。这一堂课,本来是清晰的三个环节:“哪里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哪里体会樟树的香气驱虫?”,
“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可我偏偏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导致一堂课“五彩斑斓”,如绞在一起的丝线,让人觉得纷乱。记得上一次镇新秀《槐乡五月》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要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上到后来自己都只能苦笑了,时间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出?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大刀阔斧,潇洒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3、细节的把握不够。板书的设计方面,师傅课后一听就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了。本来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板书可是费了一些功夫才思索出来的,可是“香气持久”并不能反应出段5樟树的特点,反而是师傅的“香气驱虫”一下概括了两大特点。并且樟树与宋庆龄的特点颠倒放置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确实,许多细节能够抓住,却被自己放过了。多花些时间,让课堂精益求精,是自己需要做的。
写在最后:
跌跌撞撞之间,做老师两年了,写教学反思时,一时兴起,翻看了以前三篇教学反思。从刚进校的《金子》到《荷花》再到后来的《九寨沟》,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令自己觉得欣慰,翻看刚进校时的《金子》教学设计,不自觉地笑了,因为在成长。现在比以前好,就好。以后也要比现在好。在跌跌撞撞之中,继续努力成长。




